关于按劳分配和供给分配的问题

按劳分配制度作为一项资产阶级法权,在社会主义时期应当如何对待?而实行供给制由此造成的劳动积极性下降,又因当如何看待?如果实行按劳与供给结合的制度,又应当是几分供给,几分按劳呢?又或者是以什么原则为基础呢?

这是我最近看史料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按邓力群的话说,公社最开始是五分供给,五分按劳,后来因为生产积极性的降低,1961年改为了三分供给,七分按劳,到最后就变成了全面按劳分配。而在工业中也看到了记时制和计件制的争论,但记时制和供给制如何保证生产积极性呢?对此我就很困惑。

所以要政治挂帅。

按劳分配的必要性和它造成的危害想必你是了解的。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旧社会,不仅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还有待发展,他们的各方面的劳动能力还存在客观差别,因此不得不在一定时期内采用按劳分配。同时起到了鼓励劳动,消灭懒惰的作用。

可是这种按劳分配又必然造成基于劳动能力差别而形成的分配差别 反过来必然 扩大了 工人发展条件的差别。有的人体弱,有的人家庭人口多,这种不平等会不断扩大,并且蔓延到下一代。这将会造成其中一部分人凭借技术,知识…的优势以各种方式侵占弱势工人的劳动。资产阶级意识就要在其中生根发芽。

而计件工资制是其中最猛的毒药,它不仅扩大成员间差别,还会迫使工人为了收入增大劳动强度,迫使工人放弃互助互利,因为有经验的工人帮助新人会造成生产数量的下降,所以这只能增加个别人的产量,整个工人阶级的生产发展反而会受到抑制,最终反过来有害于所有工人。还会形成大生产下的“小生产者”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一剂猛毒!

因此,按劳分配必须要加以限制。

而所谓 生产积极性,正是可以通过政治挂帅,通过斗批改而不断培养的。
我注意到你提到1961年后分配制度的变化,事实上,大跃进前后对生产积极性影响最大的不是什么 几分按劳,几分供给,而是官僚主义。

你也不要陷入 几比几的技术因素思考中去,恕我直言,这是繁琐哲学,不触及问题的本质。

工人阶级在官僚,干部,精英主导的生产下,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受到极大压制,他们也没办法自我改造,自我解放,成了服从官僚的生产指标的劳动“机器”。因而,他们只能关注个人利益,这恰恰是资产阶级路线的标志,而不是纯粹“技术因素”范畴的 “为了增产而调整分配制度”。
这是路线斗争。

大跃进中,官僚主义造成的 浮夸风,共产风…使得生产遭到了极大破坏,并且凭着“三年自然灾害”的恶果,他们反而指责大跃进中的群众路线。

60年代后,官僚主义资产阶级路线在全国到处夺权,他们必然要推行符合该路线的政策。
比如为了所谓“生产积极性”推行 “三自一包”,搞“厂长制”,搞“物质刺激”……

你必须要正确认识这一点。

当然,如果你不相信工人阶级可以通过政治挂帅,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通过“斗批改”提高生产积极性,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5 个赞

要尽量在生产力允许的条件下扩大按需分配的范围,使自觉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人有保障,让更多人自觉参与到义务劳动中。

如果不能用货币购买的或者不需要用货币购买的劳动产品变多了,这样物质刺激就会被削弱。

2 个赞

削弱厂长的权力,提高工人的参与重大事项决定的程度,让工人不仅事实上地成为工厂的主人,而且自觉地维护(通过政治批判,武装保卫)和利用自己的政治权利,是提高积极性的最好办法。
而不是计件工资。

工人要认识到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为了支援世界革命而生产。

2 个赞

感谢
我明白了,记时制和按需分配的实现依靠的是无产阶级的自我改造和自我解放,几分供给几分按需并非是斗争的过程,而是斗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