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建立人们的相互关系——人们在社会主义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形成同这种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抓住生产关系的这个中间环节,使它不断完善,可以促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分配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建立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前提

在历史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奴隶主所有制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封建主所有制产生了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资本家所有制产生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是赤裸裸的不平等关系,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是明明白白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却被平等的假象所掩盖,而且,这种关系往往同物结合着,作为物和物的关系表现出来。长期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纷纷著书立说,在物和物的关系上大做文章,企图掩盖人和人的关系的阶级对立的实质。“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①“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②。

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是在无产阶级联合广大劳动人民,用暴力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才产生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集体农民和资产阶级、地主、富农之间,在旧社会里那种被统治和统治的关系,已经颠倒过来了。这种颠倒,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前提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种经济上的强制力量,它使得剥削阶级丧失了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迫使剥削阶级分子接受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对他们的改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则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从旧社会的奴隶,变成为新社会的主人。从此,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在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则处在被统治地位。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着社会主义相互关系。

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4页。

②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3页。

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中从被压迫、被统治的地位,上升到统治地位,这是自从奴隶制出现以来几千年中,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最巨大的变化。就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人这一点来讲,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中已具有共产主义因素。但是象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一样,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也还没有摆脱旧社会的传统或痕迹,即使在劳动人民内部,那种表面平等、实际上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也仍然严重存在着。因为在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中,劳动人民虽然都处于主人的地位,但是,工人和农民在劳动条件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着差距;劳动人民内部也还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存在着脑体差别,即脑力劳动者在劳动条件和生活水平上一般说要优于体力劳动者;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联系还需要借助于商品交换,国营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也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这些都是生产和交换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的表现,都根源于三大差别和与之相联系的旧的社会分工。对于相互关系中的资产阶级法权的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是社会主义时期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极力维护和巩固自己在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统治地位,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总是念念不忘过去骑在劳动人民头上的地位,念念不忘过去不劳而获的“好日子”,妄图摆脱社会生产中被统治、被改造的地位,力图扩大资产阶级法权,复辟资本主义相互关系。林彪要按照孔老二“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这个极其反动的政治主张办事,就是阴谋将一切被打倒了的剥削阶级扶植上台,把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重新踩在脚下,复辟资本主义相互关系。因此,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巩固、发展过程,必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过程。

社会主义相互关系仍然具有阶级性质

在存在着阶级的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的关系。那末,社会主义生产中人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表现为阶级关系的呢?

为着弄清楚社会主义生产中的阶级关系,有必要简单地.追溯一下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阶级关系的状况。

在旧中国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了如下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当时,这些阶级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是:掌握主要生产资料和反动国家机器的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相勾结,在社会生产中居于统治地位,穷凶极恶地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它在生产中一方面同帝国主义和地主、官僚资产阶级有联系,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另一方面又受到地主、官僚资产阶级的排挤、损害。无产阶级和广大的贫苦农民在社会生产中则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受着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和剥削。

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场伟大的斗争,是社会制度和人的相互关系的一场大变动。”①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时期,在基本上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唯一的经济基础的时候,“全国各个阶级的相互关系都在起变化”②。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早已被打倒了,他们在社会生产中已处于被统治和被改造的地位。民族资产阶级占有的生产资料也转入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手中,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失去了在企业中的统治地位,不得不接受工人阶级的教育和改造。农民已由个体生产者转变为集体劳动者(包括个体手工业者),同工人阶级一道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也纳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范围。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掌握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命脉,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处于领导地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来的那些阶级仍然存在,但是它们的相互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刘少奇、林彪一类修正主义者,散布一种论调说,当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国家唯一的经济基础以后,一切剥削阶级都消灭了。从而,包括人们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就失去其阶级关系的性质所谓人和人的相互关系,已变成纯粹的“同志、朋友和兄弟”的关系了。这种谬论是完全违反马克思主义和违反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虽然失去了生产资料,但是,作为阶级它还存在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的存在,是同人们在社会主义改造以前所代表的经济关系,同人们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中的政治立场,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由于三大差别仍然存在,资产阶级法权仍然存在,因而残留着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还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阶级的存在更具有长期性。事实上,在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不但地主、资产阶级依然存在,而且在劳动人民中还不断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列宁曾经指出:“为了完全消灭阶级,不仅要推翻剥削者即地主和资本家,不仅要废除他们的所有制,而且要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城乡之间、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这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①有些人虽然承认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剥削阶级,但不承认这些阶级生活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中。事实上,无产阶级在推翻剥削阶级以后,还要把这个阶级的绝大多数人逐步地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把他们放在真空中,而只能把他们放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去劳动,以便接受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的监督和改造。这种无产阶级统治、改造剥削阶级分子的关系,正是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如果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表现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统治、改造剥削阶级分子的关系,那就要得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超阶级的生产关系的修正主义结论。有些人认为,现在都靠劳动吃饭了,大家一样了,因而不再存在阶级。这种错误认识,同理论上不承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阶级性质是密切相关的。根据我国的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个剥削阶级和两个劳动阶级。两个剥削阶级,是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和资产阶级及其所属的知识分子。两个劳动阶级,是工人阶级和集体农民及其所属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主要就是这四个阶级之间以及它们内部的关系。这四个阶级的相互关系也不是并列的。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处于支配地位的无产阶级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资产阶级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阶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其他各种关系必然要受到它的支配、制约或者影响。现代修正主义者抹煞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的这种阶级性质,侈谈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什么“同志、朋友和兄弟”的关系;林彪一伙也鼓吹所谓“两斗皆仇,两和皆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极其荒谬的。稍微有一点马克思列宁主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绝对没有超阶级的“同志、朋友和兄弟”的关系。无产阶级仇恨资产阶级,来源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①这两个阶级也不可能“两和皆友”,更不可能“皆兄弟”。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难道能够放弃自己的统治,同资产阶级称“兄”道“弟”,“两和皆友”吗?现代修正主义者鼓吹这种谬论,就是为了保护资产阶级,欺骗劳动人民,以掩盖他们变社会主义相互关系为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进而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②。

①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01页

②同上书,第500页。
①《伟大的创举》。《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页。

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横排本,第827页

②当代苏修许多文学作品透露了苏修鼓吹同志、朋友和兄弟”的关系的实质。在苏修作家伊·德沃烈茨基的剧本《外来人》中,主人公苏修党员、某企业工程师切什可夫到涅列什公司的二十六号铸造车间去改变“落后面貌”,他狂妄地对工人发出咆哮:“我们是领导者我们的双手什么也不做,我们是用讲话,用脑筋来工作的”他命令工长们监视工人,“盯住他们,扼他们的喉咙”;谁要不听话,就“扣掉一半奖金”,“用卢布打他们”。在苏联,劳动人民就是这样地受到新型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就是苏修鼓吹的“同志朋友和兄弟”的关系的实质

在社会主义生产中,两个剥削阶级都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但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对这两个剥削阶级的处理有所不同:地主买办阶级按敌我矛盾处理,民族资产阶级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这两个剥削阶级按不同方式被迫接受改造。但是,它们同工农两个劳动阶级之间,仍然都是对立的阶级关系。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人,处于统治的地位。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有决心、有魄力在不断的斗争中,使这两个剥削阶级的分子中的大多数,经过长期的劳动,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在旧社会有着共同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经历。在社会主义社会,他们通过国家或者集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本阶级和社会进行劳动,共同担负着对剥削阶级分子的改造,有着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共同目标。因此,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工人、农民和所属的知识分子之间,以及工人内部、农民内部和所属的知识分子内部的相互关系,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日益发展着的革命同志关系。这是基本的一面,它决定着劳动人民内部相互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但是,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是不是就会出现“无差别的境界”,没有任何矛盾了呢?不!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生产中不仅有矛盾,而且这种矛盾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矛盾的性质。这不仅是由于存在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而且是由于工人和农民这两个劳动阶级还同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联系着,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之间的差别,也带有阶级差别的性质。同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必然要反映到劳动人民内部来,使劳动人民之间的正确和错误、革新和守旧、先进和落后等等是非问题也往往打上阶级的烙印,受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支配、制约或者影响。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也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和斗争。因此,劳动人民内部的相互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关系。

相互关系的巨大能动作用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产生的,但是,相互关系对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即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同它相适应的产品分配关系,又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对生产关系其他两个方面的作,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的历史时期中就表现得很明白。例如,要使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关系确立和巩固起来,资产阶级一定要按照资本主义原则建立人们的相互关系,即资本家统治和奴役工人的关系。马克思在批判美国奴隶制度的辩护者鼓吹“剥削有理”、“压迫有理”的反动谬论的时候,曾经指出:“现在,雇佣工人也和奴隶一样,必须有一个主人叫他去劳动,并且统治他。”①如果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在资本主义企业中对工人没有绝对的统治权力,如果他们不能强制工人按照资本家的意志来行动,那末,资本主义的剥削就无法实现,资本家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分配关系就无法巩固和发展。所以,资产阶级是十分重视建立和巩固工人对资本的从属关系,以巩固和发展资本家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84页

在社会主义社会,变革相互关系也是变革生产关系的重要环节。抓住这个环节,使之不断完善,对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国内国际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前进还是倒退,这同能否调整人们的相互关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当着资产阶级法权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受到限制,共产主义因素得到发扬,从而按照社会主义原则逐步建立人们的相互关系的时候,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比较有保证,社会主义所有制就比较巩固,分配关系也不断趋向完善。当着强化和扩大资产阶级法权,让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雇佣关系和竞争关系泛滥起来,从而违反、破坏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时候,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就会受到损害,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就受到压制和挫伤,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也就会受到损害,甚至会蜕化变质。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原则逐步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不是局限在一个企业内部,而是涉及到各个企业、各个经济部门以及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表现为它们在生产协作、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交流等方面的交换活动。这种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在生产中有领导、有计划地相互交换活动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的体现。但是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的协作,往往还要采取商品交换的形式,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这里也就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和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必须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对这种资产阶级法权加以限制,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充分调动各经济部门的力量,充分利用和挖掘经济潜力,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相互关系的逐步完善在巩固生产关系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重大作用,要求人们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来以后,必须不断地认真地解决相互关系问题。

在斗争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

发展工农之间相互支援、相互促进的关系

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如果不是从一个企业内部而是从整个社会生产的角度来看,首先表现为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工业和农业是两个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在工业部门中占主要地位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农业部门中占主要地位的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两种形式。这样一种经济结构,从阶级关系上看,是工人和农民两大劳动阶级的关系。这种阶级关系根本不同于劳动阶级和剥削阶级的关系,而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根本利益一致的工农联盟的关系。

毛主席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以后指出:“在各经济部门中的生产和交换的相互关系,还在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逐步建立,逐步找寻比较适当的形式。”①各经济部门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的是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工人和农民两个劳动阶级的相互关系。工人和农民都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工人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农民在集体所有制企业劳动,工人和农民必须相互交换活动,社会生产才能进行。

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62—463页。

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和农民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产业大军。他们在生产中的革命同志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日益发展着的相互支援、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工人生产各种农业机器、化学肥料、农药和各种日用工业品,供应农村,支援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生产粮食、原料和各种农副业产品,并根据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提供适量的劳动力支援工业生产的发展,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人民生活的需要。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工农两大劳动阶级相互支援、相互促进,是符合工农两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是巩固工农联盟,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条件下工农相互交换活动,除了农民通过纳税方式直接向国家提供财政积累以外,主要是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相互交换工农业产品。因此,反映到工农业产品交换的数量、品种、质量和价格以及农产品的购留比例和农民纳税负担等问题上,也会出现一些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中的工农关系,还必然要受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个主要矛盾的支配、制约或者影响。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要领导农民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限制商品交换中的资产阶级法权,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总是要竭力扩大商品交换中的资产阶级法权,引诱农民走资本主义道路,企图瓦解工农联盟,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因此,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工农关系,不能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农民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处理工农业关系和工农业产品交换的时候,不能只看到物和物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要看到工人和农民的关系,看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农民的斗争。要对广大农民不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引导他们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还必须对工农业两大部门的交换活动,实行严格的社会主义管理。要特别警惕城乡资本主义势力利用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的渠道互相勾结,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破坏工农联盟。对新老资产阶级分子和那些想利用资产阶级法权发展资本主义的人,要按照党的政策予以坚决的打击。

发扬“龙江风格”发展社会主义协作关系

人们在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和企业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关系。它集中表现为在这些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社会主义协作关系。

马克思说:“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①这种协作,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下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和不同的活动范围。

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使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协作,主要局限于一个企业或一个垄断资本集团的狭隘范围。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来看,被私有制分割的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不可能建立有计划的协作。即使通过合同建立的某种协作关系,也极不稳定,时常中断。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2页

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协作,不仅能够在一个企业内部有计划地发展,而且能够突破一个企业的局限,广泛地在全社会范围内,在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一厂一角,百厂协作。一厂一件,百厂成线。”社会主义协作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它表现在有利于各个企业发展一专多能,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地区难以完成的生产建设任务;有利于集中力量在短时期内突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既要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协作必须遵循的原则。社会主义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的。社会主义协作要求实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打破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界限,胸怀全局,用困难促进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严格执行供应合同,把协作任务同完成计划一致起来,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按数量、按期限地完成协作任务。这种协作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的尔虞我诈、相互竞争的相互关系根本对立的,也是同资产阶级本位主义根本对立的。然而,这种协作关系是在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商品制度的存在,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协作,都必然要同货币交换联系着,都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发生关系,客观上存在着你我界限。另一方面,本位主义作为私有制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在社会主义社会还会长时期地、不同程度地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着。“不顾大局,对别部、别地、别人漠不关心,就是这种本位主义者的特点。”①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所以在社会主义协作关系上,还要不断地出现着下列这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只算经济帐,不算政治帐只看局部利益,不看全体利益,甚至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或者违反国家的统一经济计划,大道不走走小道,正门不走走后门,等等。在协作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表现。社会主义协作的发展过程,就是同资产阶级的影响:特别是同资产阶级本位主义作斗争的过程。

“鞍钢宪法”是处理企业内部相互关系的指南

社会主义企业(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一切生产和流通部门)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交换的基层单位。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大量地发生在企业内部。企业中劳动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领导和群众的关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脑力劳动者)和工人、农民(体力劳动者)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②,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改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在企业中,也有工农劳动人民同两个剥削阶级分子的关系,这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

社会主义的企业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企业。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担负企业的领导。这就有一个领导和群众的关系问题。企业的领导人员和群众虽有分工的不同,但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要求他们成为“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共同担负管好企业的重任,为着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而劳动和工作。上海码头工人说得好:“革命分工虽不同,思想可要一条龙。”这句话指出了改善社会主义企业领导和群众的关系的关键。

①《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横排本,第782页。

②毛主席语录。转引自红旗杂志1972年第10期

在企业中,还需要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各项管理和技术工作。这就有一个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农劳动群众的关系问题。我国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这些人员中,除极少数对社会主义社会抱敌对情绪的反动分子外,绝大多数人都是爱国的,爱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另一种则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培养出来的自己的知识分子。这一部分人,有的虽然受过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世界观还需要继续努力改造,但是,绝大多数能够同工农群众相结合,能够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企业内部领导和群众,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农群众之间的关系,也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日益发展着的革命同志关系。

但是社会主义企业中领导和群众,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直接生产者之间的分工,还不能不是旧的社会分工的反映,不能不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仍然存在差别的表现。在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所有的劳动者都是企业的主人,但脱产专职担任领导和管理工作的人,主要是脑力劳动者,而一般群众则主要是体力劳动者。列宁曾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称做是“现代社会不平等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①。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消灭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但还保留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存在着形式上平等而实际上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

在这样的条件下,处于组织和指导生产岗位上的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如果不经常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就会脱离劳动群众,就会容易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就会同劳动群众发生矛盾。这种矛盾,往往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例如,某些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或者技术人员在资产阶级法权思想支配下,不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群众、对待自己,自以为“领导高明”,不把工农群众看作企业的主人,对他们实行“管、卡、扣、罚”,把革命同志关系变成统治和服从的关系,这都是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没有肃清的表现,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如果听任这些矛盾发展,对于资产阶级法权不加限制,任其扩大,那末,社会主义相互关系就会蜕化变质为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社会主义企业就会逐步改变颜色。

毛主席亲自批示的“鞍钢宪法”和“管理也是社教”②等一系列指示,是我们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逐步缩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本质差别,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企业内部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指南。“鞍钢宪法”的基本精神是: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坚持干部参加劳动,群众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实行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的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这是我们正确处理相互关系的根本原则。在这个根本原则指导下,认真贯彻“两参一改三结合”将使领导和群众,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农群众之间的革命的同志关系日益得到发展。

①《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3页。
②转引自1972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也是处理好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重要方面毛主席指出:“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①这是毛主席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以后,阐明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凡是能够自觉、经常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干部,一般说来,对资产阶级法权的限制就较自觉,较有自知之明;能关心和爱护群众,虚心倾听群众的呼声,有利于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能够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对生产的情况也比较熟悉,较少瞎指挥。有一首纺织女工的歌谣,描写过一位工厂领导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前后的变化:“过去车间不来跑,现在机旁来讨教。过去情况不了解,现在跟班全明了。过去问题有得拖,现在立刻解决好。过去只做大报告,现在车间把心交。过去叫她小官僚,现在当作姊妹淘。”事实是,这样的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受群众欢迎的,他们彼此之间即使有了矛盾,也能够及时得到正确的解决。

①转引自《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4-55页。

群众参加管理,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所要求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农民应有的权利。只有坚持群众参加管理,才能维护和巩固劳动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地位。如果只信奉少数资产阶级的“专家”、“权威”,依靠他们来管理企业,压制工农群众,那么,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必然会遭到破坏,社会主义企业最终会蜕化变质。为了完善社会主义相互关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我们“无论如何要打破这样一种荒谬的、怪诞的、卑鄙的、龌龊的陈腐偏见,似乎只有所谓‘上层阶级’,只有富人或者受过富有阶级教育的人,才能管理国家,才能管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有组织的建设。

群众参加管理,主要是指直接生产者工农群众参加管理。群众参加企业的管理,不仅要管生产、管技术、管核算,更重要的是要协助和监督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工人运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四大”武器参与企业管理,工农群众的代表直接参加企业的革命委员会,既不脱产,又要工作,这是群众参加管理的新发展。

在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实行群众、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共同研究解决重大的生产技术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而且有利于实现知识分子劳动化和工农群众知识化,有利于缩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本质差别,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

①《怎样组织竞赛?》。《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5页。

在企业管理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不断调整和变革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任何社会化生产,都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但是,建立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则是受不同社会的不同生产关系支配的。列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管理曾尖锐地指出:“资本家所关心的是怎样为掠夺而管理,怎样借管理来掠夺。”①资本主义企业的规章制度集中到一点,就是怎样有利于束缚工人的手脚,怎样能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企业中名目繁多的厂规,五花八门的章程,乱七八糟的守则都是从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发,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制度要有利于群众”②。这是社会主义规章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规章制度的最根本的特点。制度要有利于群众,就是说要有利于群众当家作主,有利于企业内部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推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发展。有利于群众的规章制度,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必然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在刘少奇、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有的企业订立的规章制度很多是管、卡群众的。工人批判说:“规章制度多如麻,条条紧扣奖和罚。”对于这一类束缚群众手脚的,不利于团结、协作的,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就应该发动群众,有领导、有步骤地予以改革;同时,要发动群众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相互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①《怎样组织竞赛?》。《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5页。

②毛主席语录。转引自1972年5月1日人民日报

上层建筑在相互关系的形成中有着巨大作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性质,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但又总是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没有一定的上层建筑的作用,人们在生产中的一定地位和相互关系就不能顺利地形成并得到巩固和发展。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要利用上层建筑的力量,千方百计地保护已经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巩固和发展同它相适应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关系。这是一般规律。

拿资本主义社会来说,任何国家的资产阶级都是运用上层建筑的力量强行建立和扩大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关系的。马克思指出:为了建立和扩大资本对劳动的统治,新兴的资产阶级“就需要并运用了国家权力”①。十五世纪末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发生的有名的“圈地运动”②,就是用暴力的手段驱使大批贫苦农民变为“象鸟一样自”的无产者流入城市,为资本扩大统治的对象。但是,流入城市的农民往往宁可流浪,也不甘心接受资本对劳动的专横统治为着把破产的农民赶到工厂里去,英国资产阶级制定了惩罚流浪者的法律,使他们“通过鞭打、烙印、酷刑,被迫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 ①。看,资产阶级为了建立和发展资本统治劳动这样一种相互关系,所用的手段是多么残暴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06页。

②“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十五世纪末叶开始在英国发生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十世纪末,英国毛纺工业兴起,引起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成了特别有利可图的事业。于是英国的贵族地主和资本家相互勾结,用暴力强迫衣民离开耕地,用栅栏和壕沟等把土地圈占起来变为养羊的牧场。被圈地区的村庄房屋全遭毁灭,农民流离失所,沦为乞丐和流浪者。十八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国会炮制一系列“圈地法案”,支持地主资产阶级对农民的暴力掠夺。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不断反抗,发动了多次反对圈地的起义。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05页。

资本统治劳动的关系依靠暴力得到维护,也要依靠暴力才能粉碎。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关系果然被粉碎了。

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建立起来,因此,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得特别明显。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既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又必须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巨大反作用下形成和发展。如果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和发展,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社会主义相互关系中,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之间,是统治和被统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剥削者按照他们的阶级本性是不会自愿接受这种被统治和被改造的地位的。无产阶级能够迫使其中一部分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无产阶级手里握有强大的国家机器。离开这个前提,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改造是不可能的。在劳动人民中,要按照社会主义原则使他们之间的革命的同志关系日益得到发展,也要依靠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作用,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摆脱内外反动派的影响。毛主席指出:“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脱离内外反动派的影响”。只有坚持开展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逐步战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断地排除相互关系中的资本主义传统或痕迹,才能使劳动人民之间的革命的同志关系日益发展起来,才能为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扫清道路。

总之,社会主义相互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两个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长过程。无产阶级要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相互关系,就必须坚持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以后,继续深入开展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灭资兴元,斗私批修。这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根本问题。如果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剥削阶级就消灭了,离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这个中心去说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那就是背离了党的基本路线,陷入了阶级斗争熄灭论。如果不坚持开展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听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自由泛滥,那就会使社会主义相互关系蜕变为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进而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瓦解。资本主义在苏联的复辟,从反面教育我们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一方面的科学真理。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横排本,第1365页。

主要学习文献:

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在人们的相互关系方面资产阶级法权还严重存在?为什么说相互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关系?

2.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建立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对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分配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何巨大意义?

3.上层建筑对于巩固、完善和不断发展人们在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的巨大能动作用表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