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参考】华国锋的另一面:积极支持引进外资

2014年02月18日17:19 新浪历史

本文节选自《华国锋与中共工作重点的转移》之“改革开放的滥觞”部分 作者:王成诚 原载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2年第03期

在目前关于改革开放起源的历史叙述中,实际主政的华国锋基本隐形,面目极其模糊。那么历史的真实怎样呢?从目前披露出的史料来看,应该肯定华国锋主政时,开放和改革已经提上了日程,华国锋本人也较具改革开放的意识。

“文革”结束后,抓经济成为党内高层的共识,但当时面临的局面相当严峻: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偏重重工业,产业发展很不平衡;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装备非常落后,燃料、动力和原材料紧张;管理方法落后,长期实行行政管理的办法管理经济,等等。高层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希望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借鉴国外经验、技术与资金打开死气沉沉的局面。开放和改革开始一步步提上了日程。

在实施大规模引进的问题上,华国锋在党内的积极程度仅次于邓小平。“在高层领导人里,邓小平的调子始终是步子要快,规模要大;华国锋的想法与邓最接近甚至完全一致,中间虽一度略微谨慎,但很快恢复了乐观态度。叶剑英、李先念开始也赞成扩大规模,但是随着规模设想的一步步扩大,态度渐趋谨慎。”

为解决工业生产的困难,1977年7月,国家计委提出,今后八年,除抓紧“四三方案”的在建项目的投产外,再进口一批成套设备、单机和技术专利,总额为65亿美元。7月26日,政治局听取国家计委汇报。邓小平提议引进还可以加一点,譬如搞100亿美元也是可以的。他的想法是,多出石油、煤炭和轻工业产品,换取外汇,多引进设备和技术。华国锋表示赞成。

3月13日,政治局再次听取国家计委关于引进新技术和进口成套设备的汇报。华国锋说: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小平同志1975年说这是一个大政策。粉碎“四人帮”以后,提出了65亿美元的方案,现在看不够了。引进也要有个长远打算,至少要有八年的打算,但是不定死。国际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变化,要加强调查研究,统筹考虑。现在提出这个规划很重要,要先把今年60亿美元的引进方案定下来。八年引进规模180亿美元,也可能是200亿美元。

4月19日,政治局听取国家计委等五部委关于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的汇报。华国锋强调要解放思想:我们要经过23年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真正动脑筋,想办法,争速度,这里就有一个引进的问题。太急了不行,慢腾腾也不行。我同意小平、先念同志的意见,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放手一点。

6月1日、3日,政治局听取赴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的汇报。华国锋对引进规模稍显谨慎,他说:国外引进与国内条件要平衡。有些大的项目,下决心要慎重,下了决心就能上准。这不是优柔寡断。他说:千万避免万马奔腾、齐头并进,最后都上不去。大家的热情是好的,现在劲头来了,但是引进不能不顾国内条件。不过在引进新技术和利用外资方面,华仍主张要大胆一些:用外汇进口新技术,可以加一些;利用外资,胆子也要大一些。

6月30日听取谷牧出访汇报,华国锋一扫月初的谨慎态度,再次强调步子要大一些:第一次提65亿,第二次180亿,现在有一些新设想,步子还可以再大一些。

7月11日,国家计委副主任李人俊在国务院务虚会上汇报了国家计委关于引进新技术的计划。华国锋从加快发展速度的角度肯定了引进规模的扩大:关于引进国外新技术,原来我们提了一个65亿美元的引进方案,以后看到形势发展好,认为可以多搞一些,提高到180亿美元。现在提出“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这也是合乎认识规律的。

在借鉴和学习外国经验问题上,华国锋也并不保守。1977年初,项南向他汇报考察美国农业机械化的情况。项南一边汇报,一边放映拍摄的纪录片,华国锋对美国农业生产的发达和农业机械化的先进程度感到惊诧,韩丁一人种1600多亩地、一年生产150万斤粮食的事实尤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项南感慨地说:“华主席,我们总在说要缩小三大差别。实际上,我在美国看到的真实情况是,美国的城乡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比我国小。”他向华国锋建议:“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应该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华“内心有所触动”,对项南说:“我相信你说的情况是真的。”

1977年8月,华国锋访问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这期间,他很注意考察两国的经验。据朱良回忆,华国锋了解到南、罗同中国的同类工厂、企业相比,规模、设备都不如中国,但效率比中国高出很多,企业还挤出一部分产品出口换外汇,而中国的企业权利太小,经营管理有问题。我们关门自己搞,既不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又由国家垄断出口,企业产品不能进入国际市场去接受外国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裁判。印象最深的,是南斯拉夫的农工联合企业,不仅搞农、牧、畜,而且搞加工,还有自己的销售网点。华国锋要随同访问的领导到四川搞一个、北京搞几个这样的企业。朱良还回忆,华国锋对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吸收国外投资和贷款的经验颇有兴趣。看到罗、南对外经济合作完全放开,搞补偿贸易,吸收外国投资,合作经营,生产协作等等,并没有损害国家主权,他当即想到我们吸收外国贷款“似无不可”。华国锋认为,这次访问很大的成果,是开阔了眼界,有助于解放思想,找到了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差距,我们要争取时间赶上去。

1977年底至1978年,中国派了许多团出国参观访问,了解国外的大生产经验和技术设备情况,“取经寻宝”,掀起中国当代最大的一次出国考察潮,比较重要的有段云为组长的港澳经济考察组考察香港、澳门,李一氓为团长的中共工作者访问团访问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林乎加为团长的中国赴日经济代表团访问日本,谷牧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联邦德国。考察访问反馈回来的信息强化了华国锋和高层的紧迫意识和改革意识,促使其反思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华国锋在听取林乎加、段云和谷牧等人汇报时给出了一系列的指示,从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华国锋在初步了解外部世界,尤其是中国与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明显差距时所受到的刺激和思想变化。

1978年6月3日,华国锋在听取林乎加、段云汇报后提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要学习外国,就得出去考察了解……出去考察一下,看来很需要,可以解放思想,看看国外有什么好东西,看看资本主义的弱点,联系自己作为借鉴。”另外,针对赴港澳经济考察组提出利用宝安(即今深圳)和珠海毗邻香港和澳门的地域特点,把宝安和珠海建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生产基地和对外加工基地,建成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使其成为新型的边防城市的建议,华国锋表示:“有些意见我很赞成,有些要进一步探讨。比如在宝安、珠海两个县搞出口基地,那里的工资问题、工厂摆法问题要研究……加工订货,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原则定下来,具体问题还要研究,最好搞个文件,经过讨论,发下去执行,首先在上海、广州、北京、天津把来料加工搞起来。总的意见,参观以后,看准了的东西,就要动手去干,不要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看准了,就要抓落实。比如来料加工,不要议论议论、热闹热闹就完了,要切实落实,把它办起来。”这实际上是建立经济特区的最早酝酿。

1978年6月30日,谷牧将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向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做了汇报。华国锋认为:“考察了这些国家,对我们有启发。外国企业管理确实有好经验值得借鉴。现在我们的上层建筑确实不适应,非改革不可”;“上层建筑,很多东西要改进。我们出个国,办手续,快者三个月,慢者半年。这样的上层建筑不适应,要大胆改革”。但是国人尤其是干部却存在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理,华国锋痛心疾首的是:“这不是个别现象、局部现象,是带普遍性的。这样能加快速度?”华国锋认为“问题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落后”,“有个思想束缚”,所以才要“思想再解放一点”。

具体而言,华国锋主张精简行政和管理人员,对企业干部实行考核,在企业里实行政治挂帅和奖励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要警惕我们的部片面强调集中统一,各部什么事都想抓在自己手里,都想自己管”,他要求“要发挥两个积极性”。另外,华国锋还主张“要利用价值法则,加快资金周转”。他举例,现在钢材库存1380万吨,正常库存有600多万吨就够了,多了700吨。这反映企业管理有问题,积压了物资、资金。他说:“资本家多积压一个月就不得了,半年就不顾一切往外抛,赔了本是要跳楼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不能学,他们的技术、管理方面好的经验可以学,洋为中用嘛!”由此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计划为主,也要利用价值法则。”

访问反馈回来的信息以及华国锋与其他高层的指示直接推动了国务院务虚会的召开。国务院务虚会的主题是研究加快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速度问题,讨论了引进、改革和计划等问题。这次务虚会起了开拓视野、启发思想的作用。说我们的党能够正视经济体制中的问题,重视改革,发韧于这次务虚会,未始不可。

与国务院务虚会议精神相衔接,9月5日至10月22日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第一次确定了经济战线必须实行“三个转变”,一是要把主要注意力转到生产斗争和技术革命上来;二是从那种不计经济效果、不讲经济效率的官僚主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转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把民主和集中很好地结合起来的科学管理的轨道上来;三是从那种不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的闭关自守或半闭关自守状态,转到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大胆地进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