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所有制。

毛泽东对于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深入地研究了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及其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是统一的。他强调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系与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即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分配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毛泽东发展了列宁关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论点,并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路线和意识形态决定了无产阶级能否真正掌握生产资料。相反,修正主义的兴起则意味着资产阶级的复辟;而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则意味着,一旦资产阶级分子控制了政权,全面的资本主义复辟对他们而言就会变成极其简单的事。他深刻地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生产力论,认为包括意识在内的上层建筑也能够改造经济基础,政治力量也能够发展生产力。 这些论断鲜明地体现在毛泽东的口号“抓革命,促生产”当中。
(黑体字是我加的)

毛泽东发起和领导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这场大革命是无产阶级专政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鉴于此,毛泽东领导无产阶级群众站起来反对反动势力,将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意志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领域,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保留了剥削阶级的残余及思想。极大地推进了经济、教育、文学艺术、科学研究以及其他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保卫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例如资产阶级法权和三大差别——城乡之间的差别、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差别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在残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中,数以百万计的工农革命群众大大地增强了他们的阶级意识,强化了他们对于马列毛主义的掌握,并且磨练了掌握和使用政权的能力。由此观之,这场大革命既是无产阶级世界性斗争的一部分,也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试炼场。毛泽东深刻地揭示了革命政党领导与发动并依靠革命群众的辩证关系,并力图把二者统一起来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这样一来,强化无产阶级专政就不仅仅是几个革命家的事情,而是迄今为止最广泛而深刻的民主实践。

列宁说:“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光芒照耀下,列宁指出的这条界线变得更加明晰了。现在,我们可以说,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阶级的客观存在,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的存在,以及党内资产阶级势力的客观存在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切莫忘记,在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内,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之下,都将存在着持续不断的阶级斗争。就像毛泽东所强调的那样:“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成修正主义。”

摘自


由于特色长年累月的宣传,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常常被人们误解。特色的话被人们误以为马克思的话。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些是大家都会背的公式。但是“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具体内容和“反作用”的实现机制常常被忽视。
这个主题主要通过与大家一起学习马列经典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由于本人水平非常有限,如有错误,还望大家批评指出。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不只是包含生产力

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而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有很大的影响。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经济基础的变更”指的是“这些关系的变更”,可见“经济基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文本中,指的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英文原文:

At a certain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material productive forces of society come into conflict with the existing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or—this merely expresses the same thing in legal terms—with the property relation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which they have operated hitherto. From forms of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these relations turn into their fetters. Then begins an era of social revolution. The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lead, sooner or later,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immense, superstructure.

所以说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这是马克思认为的上层建筑的组成。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概括: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所有制( system of ownership)并不能简单地决定生产关系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不能脱离于生产、交换(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之外。

要想把所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关系、一种特殊的范畴、一种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来下定义,这只能是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最后,所有制形成蒲鲁东先生的体系中的最后一个范畴。在现实世界中,情形恰恰相反:蒲鲁东先生的分工和所有其他范畴都是社会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现在称之为所有制的东西;在这些关系之外,资产阶级所有制不过是形而上学的或法学的幻想。另一时代的所有制,封建所有制,是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发展起来的。蒲鲁东先生把所有制规定为独立的关系,就不只是犯了方法上的错误:他清楚地表明自己没有理解把资产阶级生产所具有的各种形式结合起来的纽带,他不懂得一定时代中生产所具有的各种形式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蒲鲁东先生看不到现代种种社会体制是历史的产物,既不懂得它们的起源,也不懂得它们的发展,所以他只能对它们作教条式的批判。

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有时为了行文简便而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称为所有制。如果是由于考虑到直接生产过程是在社会再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各种所有制中是最重要的,使用也比较经常,那么,这种用法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毕竟是一种简称,不是严格的科学用语和定义。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它的整体。不能简单地在所有制与生产关系总和之间划等号。因为,客体不同的所有制虽然分别存在于再生产的各个领域,但是,它们只是各个领域中人们进行活动的社会条件和前提,而生产关系除了所有制之外,还包括以它们作为条件建立起来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例如,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除了生产资料所有制之外,还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如何具体结合,人们在生产中各处于什么地位,彼此结成什么关系,生产者如何分工、协作,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如何按比例分配在各个部门,等等。可见,社会生产关系作为全部经济关系的总和在内容上是比所有制更为丰富和复杂得多的。要深入分析社会生产关系,就不应把它们混同起来,而要按照恩格斯的启迪,把所有制和人们在各个再生产领域的相互关系,分别作为生产、交换、分配的“条件”和“形式”去研究。例如,在研究社会主义分配关系时,不能只停留在劳动产品归劳动人民所有这一点上,还要研究这些产品根据什么原则,以什么方式、形式,经过什么途径、层次,按什么比例分配等等复杂的问题。

生产关系总和

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曾经把私有制说成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总和”。这并不是指所有制可以包括全部的生产关系,而是由于各种所有制分别存在于再生产的各个领域,并且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有决定意义的部分,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是所有制的体现,所有制关系明确了,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也就确定了。

决定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在:①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定生产关系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前提和条件,它决定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了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从而也决定了人们在交换和分配过程中的关系。②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一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决定了社会各个阶级的划分和它们的不同物质利益。恩格斯说: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③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一系列变革。

当然,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一基础也有反作用,表现在: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劳动产品──生产资料的分配的结果。②交换的方式及其发展也影响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如商品交换的发展就瓦解了原始社会的和封建的生产资料所有制。③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实现的状况也影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十四、落后国家的革命是否更困难?

在西方各国进行革命和建设有一个很大的困难,这就是资产阶级的毒害很厉害,已经渗透到各个角落里去了,我国的资产阶级还只有三代,而英、法国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已经有了十几代了。他们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有二百五六十年至三百多年,资产阶级思想作风影响到各个方面各个阶层,所以英国的工人阶级不跟着共产党走而要跟工党走。

列宁说:“国家愈落后,它由旧的资本主义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系就愈困难”。(353页)这个说法现在看来不对。其实经济越落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愈容易,而不是越困难,人越穷,越要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业人数比较多,工资水平比较高,劳动者受资产阶级的影响很深,在那些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看来并不那么容易。这些国家机械化程度很高,革命成功后,进一步提高机械化,问题不大,重要的问题是人民的改造。在东方像俄国和中国这样的国家,原来都是落后的,贫穷的,现在不仅社会制度比西方先进得多,而且就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也比他们快得多。就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历史来看也是落后的赶过先进的,例如在19世纪末叶,美国超过英国,后来二十世纪初德国又超过英国。

十五、大工业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吗?

教科书说:“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国家面临着这样一项任务:以加快发展大工业(对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的办法,最迅速地消除资本主义统治的这些后果。”(364页)这里把发展大工业说成是对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说得不完全。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能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我们的革命开始于宣传马列主义,这是要造成新的社会舆论,以推行革命,在革命中推翻落后的上层建筑以后方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生产关系被消灭了,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了,这就为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于是就可以大搞技术革命,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要继续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造,进行思想改造。

这本教科书只讲物质前提,很少涉及上层建筑即阶级的国家,阶级的哲学,阶级的科学。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难得分家,不涉及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问题,不容易说得很清楚。

二十三、“一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吗?

413页上说社会主义“团结一致”,“十分稳定”,说一致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只承认团结一致,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内部有矛盾,不承认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样一来矛盾的普遍性这个规律就被否定了,辩证法就中断了。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社会总是运动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为不一致才有团结的任务,才需要为团结而斗争,如果总是十分一致那还有什么必要不断进行团结的工作呢?

二十四、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

414页讲到劳动者享受的各种权利时,没有讲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这是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就没有工作权、受教育权、休息权等等。

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首先就是劳动者有没有权利来克服各种敌对势力和它们的影响的问题,像报纸、刊物、广播、电影这类东西掌握在谁的手里,由谁来发议论,都是属于权利的问题。如果这些东西掌握在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这些少数人手里,那么全国绝大多数迫切需要大跃进的人在这些方面的权利就被剥夺了。如果电影掌握在钟惦棐这些人手里,人民又怎么能够在电影方面实现自己的权利呢?人民内部有各种派别,有党派性,一切机关、一切企业,掌握在哪一派的手里,对于保证人民的权利问题关系极大。掌握在马列主义者手里,绝大多数人民的权利就有保证了,掌握在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或者右派分子手里,这些机关这些企业就可能变质,人民对这些机关这些企业的权利就不能保证。总之人民必须有权管理上层建筑。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是由部分人管理,人民只能在某些人的管理下面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

来源: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1968/4-175.htm
英文版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17120403/http://www.marx2mao.com/Mao/CSE58.html#NT

要注意区分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公有制,国有的概念。

十九、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可以长期并存吗?

教科书386页上说:“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不能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散漫而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这个说法当然是正确的。由此推论下去就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个不同的所有制的基础上。

苏联的两种所有制并存的时间太长,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矛盾实际上是工农的矛盾,教科书上不承认这个矛盾。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长期并存下去,同样会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生活对农业生产不断增长的需要,不能充分满足工业对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而要满足这种需要就不能不解决这两种所有制的矛盾,不能不把集体所有制变成全民所有制,不能不在全国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来统一计划全国的工业和农业的生产与分配。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关系这个时候适合生产力,过一个时候就不适合了。我国在完成高级合作化以后,每个专区,每个县都出现了小社并大社的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里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等等,现在是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但是发展下去总有一天要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总有一天要为生产力发展所突破,总有一天它们要完结自己的命运,能说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经济范畴是永恒不变的吗?能说按劳分配,集体所有制这些范畴是永久不变的,而不像其他范畴一样是历史范畴吗?

二十、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能只靠机器

382页上说:“机器拖拉机站是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工具。”教科书上很多地方强调机器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作用,但是如果不提高农民的觉悟,不改造人的思想,只靠机器,怎么能行?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用社会主义思想训练人和改造人的问题在我国是个大问题。

397页上说:实行全盘集体化的初期的任务,提到和敌对富农分子的斗争等等,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教科书对合作化以后农村的情况的叙述,都不讲富裕阶层的问题,也不讲内部矛盾。例如国家和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矛盾,积累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等等。

402页上说:“由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广大的中农群众不再动摇”,不能笼统地这样说。一部分富裕中农现在动摇,将来还会动摇。

从以上数字就可以看出,在工、农、商业中都还有部分的私有制,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并不都是全民所有制,而是两种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在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方面还很薄弱。马克思、列宁所设想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法权在所有制范围内已经不存在了,是指的全部生产资料已经归整个社会所有。我们显然还没有走到这一步。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要忽视无产阶级专政在这方面还有很艰难的任务。


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这就决定了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列宁和毛主席的分析都告诉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分配和交换方面不可避免还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应当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以便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创造消灭这种差别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

However, we must see that the issue has not been entirely settled with respect to the system of ownership. We often say that the issue of the system of ownership ”has in the main been settled”; this means that it has not been settled entirely, neither has bourgeois right been totally abolished in the realm of the system of ownership. Statistics cited above show that private ownership still exists in part of industry, agriculture as well as commerce, that socialist public ownership does not consist purely of ownership by the whole people but includes two kinds of ownership, and that ownership by the whole people is as yet rather weak in agricultu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non-existence of bourgeois right in the realm of the system of ownership in a socialist society, as conceived by Marx and Lenin, implies the conversion of all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into the common property of the whole society. Clearly we have not yet advanced to that stage. Neither in theory nor in practice should we overlook the very arduous tasks that lie ahead of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in this respect.


In socialist, society, there still exist two kinds of socialist ownership, namely, ownership by the whole social people and collective ownership. This determines that China at present practices a commodity system. The analyses made by Lenin and Chairman Mao tell us that bourgeois right which inevitably exists as regards distribution and exchange under the socialist system should be restricted under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so that in the long course of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the thre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workers and peasants,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and between manual and mental labour will gradually be narrowed and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various grades will be reduced and the material and id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closing such gaps will gradually be created.

商品制度和商品经济( Commodity Economy)是两回事。

首先,威克菲尔德在殖民地发现,拥有货币、生活资料、机器以及其他生产资料,而没有雇佣工人这个补充物,没有被迫自愿出卖自己的人,还不能使一个人成为资本家。他发现,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注:“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象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卡尔·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载于1849年4月7日《新莱茵报》第266号[250])] 他向我们感慨地说,皮尔先生把共值5万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英国带到新荷兰 [注:澳洲的旧称。——译者注] 的斯旺河去。皮尔先生非常有远见,他除此以外还带去了工人阶级的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一到达目的地,“皮尔先生竟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也没有了” [注:爱·吉·威克菲尔德《英国和美国》第2卷第33页。] 。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

(供参考)
再论超经济强制.pdf (1.4 MB)